中新網12月2日電 新加坡《聯合早報》2日刊載專欄文章《婚禮 葬禮 電冰箱》,文章指出,因為“人情債”、“麵皮債”,不少中國城市人近年已叫苦連天。相比之下,農村居民承受的人情壓力較之城市人是有過之而無不及。
  文章摘編如下:
  中國貴州省某村農婦王薇(譯音)近期有一周的日子不太好過。用通俗的話說,她在幾天內“連中四彈”——兩顆“紅色炸彈”和兩顆“白色炸彈”。
  王薇所屬的村子那一周共有兩場婚禮,兩場葬禮,王薇得付出的禮金和帛金合計要人民幣350元,相當於她一個月的收入。這些錢原本足夠給家裡買個熱水器,或再湊點錢搞個電冰箱,但這會兒熱水器和電冰箱都甭想了,得先應付“炸彈”。
  最新一期英國《經濟學人》的一篇報道,用上述這個小故事,來說明農村送禮習俗給貧困家庭造成的大問題。報道巧妙模仿好萊塢浪漫喜劇《你是我今生的新娘》(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)為題,叫做《兩次婚禮、兩次葬禮,沒有電冰箱》,乍看時不禁莞爾,深思後滲出苦澀。
  現實卻往往不是浪漫喜劇。針對親朋友好、上司同事結婚生子或孩子滿月時的“人情債”、“麵皮債”,不少中國城市人近年已叫苦連天。今年十一黃金周後,就有媒體戲謔形容“紅色炸彈”滿天飛,據報道某市一市民7天送掉兩個月工資,還有網民上曬請柬,看誰比誰更“悲壯”。
  但大眾媒體常常忽略的是,農村居民承受的人情壓力較之城市人是有過之而無不及。如果說,太多的“紅色炸彈”讓城市人一個黃金周都悶悶不樂;對貧困地區的農民來說,送禮壓力還直接影響他們的食品消費,並加劇農村的貧困差距。
  在親朋友好婚喪嫁娶之際饋贈金錢禮物,這種習俗由來已久。人類學家閻雲翔針對黑龍江下岬村的著名研究就發現,早在上世紀90年代,當地一半以上的家庭將年收入的20%用在送禮上。
  不參與“禮尚往來”會被認為“不懂人情”而被孤立,反之則有望得到“回禮”等滿足,延續千年的送禮文化以這樣的懲罰與獎勵機制來強化傳統人倫關係, 這些都沒什麼新鮮。讓人不解的是,在今天的市場經濟環境下,為什麼送禮卻越演越烈?農村那些不是以行賄、巴結上級為目的的送禮,為什麼成本也越來越高?
  我向大陸的朋友詢問,她反應強烈地說:“現在真是很厲害!我父親每個月至少要收到兩次鄉下來的‘紅色炸彈’!什麼遠遠房的誰誰誰的孫子滿月、蓋個房、做生日,都收到‘炸彈’!”
  至於禮金成本日增的原因,她給我回答是,收入差距擴大造成了送禮成本增加。
  “我一個叔叔發了財,可以給得更多,但是我爸爸和他是同輩,不能給得比他少,所以我們家需要給的禮金也就更多。”
  如果朋友提供的確實是答案,則可見多年的對外開放並沒有使送禮習俗式微,反之,禮物經濟的消極面比溫暖、關愛等積極因素更頑強地顯露出來。
  也許,市場經濟在不同社會裡發揮的作用不一樣,又或許,人們不敢放棄經營由親朋戚友組成的小圈子。這才是送禮文化雖然已變形,縱使維護費不菲,卻依然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。(韓詠紅)  (原標題:外報看中國:人情送禮叫苦連天 農村有過之無不及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m04bmwpc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